高清PDF《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阿摩斯·拉普卜特

高清PDF《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阿摩斯拉普卜特附件大小:5.27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资源简介:作者: 阿摩斯拉普卜特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标题: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译者: 常青出版年: 2004-6-1页数: 121定价: 28.0装帧: 平装丛书:国外建筑理论译丛ISBN: 9...

高清PDF《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阿摩斯·拉普卜特

附件大小:5.27MB
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资源简介:

作者: 阿摩斯·拉普卜特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副标题: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
译者: 常青
出版年: 2004-6-1
页数: 121
定价: 28.0
装帧: 平装
丛书: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
ISBN: 9787112065424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形成意义,深化了对文化主题的探讨,发展了他一贯坚持的文化人类学观点,并触及了建筑设计行业中明显存在的忽视文化研究现象。作者主张,建筑设计是一种具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它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在环境的空间组织中表现出这种特性,并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予以修正,使建筑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本书对于处在城乡改造和社会转开型期中的我国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特别对建筑界研究和解决大量的环境设计问题,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设计素质和水平,更是会大有裨益的。本书是阿摩斯·拉普卜特先生继《建成环境的意义》、《住屋形式与文化》之后的又一力作,它朴素而经典,是国内建筑师,尤其是建筑专业本科学生及研究生学习建筑理论的重要参考材料。

在北京学习时,初读阿摩斯·拉普卜特的《住屋形式与文化》,已经是将近20年前的事了。这本书朴素而经典,至今仍是国内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重要参考材料。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另一部代表著作《建成环境的意义》,也在中国大陆被翻译出版。前者是要阐明,在形成建筑的种种影响作用中,文化风习的作用是首要的;后者则从环境与行为的互动关系人手,进一步分析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形成意义。在近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新近撰著了《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更加深化了对文化主题的探讨,发展了他一贯坚持的文化人类学观点,并触及了建筑设计行业中明显存在的忽视文化研究的现象。
在这部新著中,拉普卜特主张,建筑设计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而所谓“设计”,就是在环境的空间组织中表现这种特性,并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予以修正,使建筑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他称之为“布置场景”。所以拉普卜特强调,建筑设计是一种具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而非恣意发挥的艺术创作(当然我们理解他的意思是反对忽视文化特性,一味玩弄个人偏好的表面形式,而不是否定建筑设计的艺术属性)。
拉普卜特所说的“文化特性”(或文化风习),多与当今时代所无法回避的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相关。对此,他一直持文化相对论的立场,认为文化的优劣,不应简单地以进步或落后来区分,传统的文化特性应当受到尊重,并应顺其自然地演变,而不宜人为地加以阻断,鲁莽地消除文化差异。即使文化由旧变新是必要的,也要考虑有一个渐变的适应过程,特别要防止局部突变带来整体上的失序、断裂和解体。不当的建筑设计往往会促成这样的不良后果。这些见解对于处在城乡改造和社会转型期中的我国来说,无疑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特别对建筑界研究和解决大量的环境设计问题,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设计素质和水平,更是会大有裨益的。
本书中文版根据拉普卜特提供的未刊英文打印手稿译出。作为他的忠实读者和多年笔友,我欣然接受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委托,并带领助手完成了书稿翻译。因水平和时间所限,译稿中的错谬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文来自華燈初上投稿,不代表文丁图集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b34.com/blog/87619.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2-08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推荐

  • 高清PDF《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阿摩斯·拉普卜特

    高清PDF《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阿摩斯拉普卜特附件大小:5.27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资源简介:作者: 阿摩斯拉普卜特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标题: 国外建筑理论译丛译者: 常青出版年: 2004-6-1页数: 121定价: 28.0装帧: 平装丛书:国外建筑理论译丛ISBN: 9

    2025-02-08 23:24:02
    399 0
  • 高清PDF带书签《宅形与文化》阿摩斯·拉普卜特

    高清PDF带书签《宅形与文化》阿摩斯拉普卜特附件大小:38.19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资源简介:《宅形与文化》是以一个环境设计师的视角,关注风土建筑与聚落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探究促成这些民间居住建筑形态及可识别特征的作用力,反观今日住宅之得失,这是写作

    2024-11-28 19:56:01
    632 0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