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带书签《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2017版
附件大小:84.25MB附件格式:1个直链文件,格式为pdf
资源简介:
本手册主要介绍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的系统资料和数据,这次第五版除了对原有章节做了适当调整、修改和补充外,还增写了一些新的章节。全书共9篇67章和4个附录。新增了冻土地貌、岩石的野外鉴定、管波探测、常用的卫星导航测量技术和GNSS施测的几个注意间题、土的热物理指标、钻孔剪切试验、水压致裂法测试、动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弯曲元法测试、土的热响应参数测试、珊瑚礁、造地工程、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桩网复合地基、止水帷幕等内容,删除了“低应变机械阻抗法”内容。其他内容也根据新规范做了相应调整。
本书可供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工程地质手册(笫四版)从 2007 年出版以后,我国各种技术标准进行了大量修订,并颁发了一些新的规范、规程,《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已不能适应这种形势需要;其次,从 2000 年前后开始,我国岩土工程界推行了“注册工程师”制度,《工程地质手册》作为“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参考书之一。为了适应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我们对《工程地质手册》(笫四版)作了修订,出版了这本《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
负责组织和参加编写的单位有: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航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节能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中机三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笫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河北中核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中国兵器北方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航天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这次修订的《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共 67 章和 个附录。在修订过程中除了对原有章节作了适当调整、修改和补充外,还增写了一些新的章节。这次修订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第一篇增加了"冻土地貌”和“岩石的野外鉴定“内容。
二、第二篇笫五章地球物理勘探中增加了“管波探测”一节,在"勘探点的测量”中增写了“常用的卫星导航测量技术和 GNSS 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内容。
三、第三篇增写了“土的热物理指标”、"钻孔剪切试验”、“水压致裂法测试”、“动三轴试验”、“共振柱试验”、"弯曲元法测试”和“土的热响应参数测试“内容。
四、笫七篇增写了"珊瑚礁”和“造地工程”内容。
五、笫八篇增加“自平衡法静栽试验”、“声波透射法”、"钻芯法”、"桩网复合地基"'删除了“低应变机械阻抗法”内容。
六、笫九篇增写了"止水帷幕“内容。
本版笫六篇笫三章、笫四章内容,请刘传正研究员作了审查,笫八篇笫四章内容请伍法权研究员作了审查,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编者表示深深的谢意。目前国内外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技术标准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大家查阅,郭明田副总工程师(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在《工程地质手册》(笫四版)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岩土工程和工程地质标准进行了补充完善,作为本手册的附录 4, 编者表示深切的谢意。
PDF书签索引:
第一篇 地质基本知识和岩土分类 39
第一章 地貌和第四纪地质 39
第一节 地貌单元的分类 39
第二节 构造、剥蚀地貌 40
第三节 山麓斜坡堆积地貌 41
第四节 河流侵蚀堆积地貌 42
第五节 河流堆积地貌 43
第六节 大陆停滞水堆积地貌 43
第七节 大陆构造-侵蚀地貌 44
第九节 冻土地貌 45
第十节 岩溶(喀斯特)地貌 46
第十一节 冰川地貌 47
第十二节 风成地貌 48
第十三节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和特征 49
一、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 49
二、主要第四纪堆积物的特征 50
第二章 地质构造和岩体结构 50
第一节 地质构造 50
一、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50
二、褶皱 51
三、裂隙(节理) 52
四、断层 52
第二节 岩体结构 53
一、结构面和结构体 53
二、岩体结构的类型及其特征 53
第三章 岩土分类及其鉴别特征 54
第一节 岩石的分类 54
一、岩石按成因分类 54
二、岩石按坚硬程度分类 57
三、岩石按风化程度分类 57
四、岩石按软化程度分类 58
五、岩体按完整程度分类 58
六、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 59
七、岩体按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分类 59
八、岩体按结构类型分类 59
第二节 土的分类 59
一、国家标准《土的工程分类标准》GB/T 50145-2007分类 59
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的分类 61
三、行业标准《水运工程岩土勘察规范》JTS 133-2013的分类 63
四、水利部行业标准《土工试验规程》SL 237-1999的分类 64
五、行业标准《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TB 10093-2017的分类 66
六、行业标准《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的分类 70
第三节 土的野外鉴别 74
一、碎石土密实程度的野外鉴别(表1-3-32) 74
二、砂土的野外鉴别(表1-3-33) 74
三、黏性土、粉土的野外鉴别(表1-3-34) 74
四、新近沉积土的野外鉴别(表1-3-35) 74
五、细粒土的简易鉴别(表1-3-36) 74
六、有机质土的野外鉴别(表1-3-18) 74
第四节 岩石的野外鉴别 76
一、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划分(表1-3-37) 76
二、岩体完整程度等级划分(表1-3-8) 76
三、岩体根据结构类型划分(表1-2-4) 76
四、岩石按风化程度划分(表1-3-6) 76
主要参考文献 77
第二篇 工程勘察 78
第一章 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 78
第一节 工程勘察的基本技术准则 78
一、工程重要性等级 78
二、场地等级 78
三、地基等级 79
四、岩土工程勘察等级 79
第二节 勘察阶段 79
一、勘察阶段的划分 79
二、各勘察阶段的勘察目的、方法 80
第三节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81
一、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的内容和要求 81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81
三、极限状态设计原则 81
第二章 工程地质测绘 83
第一节 工程地质测绘的目的和要求 83
一、测绘范围和测绘比例尺 83
二、测绘精度要求 84
三、观测点、线布置 84
第二节 测绘的准备工作 85
一、资料搜集和研究 85
二、路勘 85
三、编制测绘纲要 85
第三节 测绘方法 86
一、像片成图法 86
二、实地测绘法 86
三、测绘对象的标测方法 87
第四节 测绘内容 87
一、地貌 87
二、地层岩性 87
三、地质构造 88
四、不良地质作用 88
五、第四纪地质 89
六、地表水和地下水 89
七、建筑砂石料 90
第五节 资料整理 91
一、检查外业资料 91
二、编制图表 91
第三章 遥感影像解译 91
第一节 遥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91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 91
二、遥感的类型 91
三、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适用范围 92
四、遥感影像在工程地质的应用 92
第二节 遥感解译的内容和方法 92
一、准备工作 93
二、初步解译 93
三、外业验证调查与复核解译 94
四、最终解译和资料编制 95
第三节 遥感图像的解译 95
一、解译的概念 95
二、直接解译标志 95
三、间接解译标志 96
第四节 地形、地貌和地物的解译 99
一、地形、地物解译 99
二、地貌的解译 100
第五节 岩石和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 100
一、岩浆岩解译 101
二、沉积岩解译 101
三、变质岩解译 102
四、第四纪沉积物的解译 103
第六节 地质构造的解译 104
一、水平岩层的解译 104
二、倾斜岩层的解译 104
三、褶皱的解译 105
四、断裂构造的解译 106
第七节 不良地质作用的解译 107
一、滑坡和错落的解译 107
二、危石、落石和崩塌的解译 107
三、岩堆的解译 108
四、泥石流的解译 108
五、岩溶的解译 108
六、采空区的解译 108
七、液化(喷水冒砂)的解译 108
八、风沙的解译 109
九、盐渍土的解译 109
第四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 109
第一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109
第二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110
一、数据的输入、存贮、编辑功能 110
二、操作运算 110
三、数据的查询、检查 110
四、应用分析 110
五、数据显示,结果输出 110
六、数据更新 110
第三节 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110
一、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目标 111
二、地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数据流程与工作流程 111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实体框架 113
四、地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环境 113
五、地理信息系统的标准 113
六、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 113
第四节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勘察行业中的应用 113
一、数据管理 113
二、工程地质分析及应用 114
三、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及可视化 114
四、成果生成与输出 114
第五章 地球物理勘探 115
第一节 电法勘探 117
一、电阻率法 117
二、充电法 123
三、自然电场法 124
四、激发极化法 125
第二节 电磁法勘探 125
一、频率电磁测深法 125
二、瞬变电磁法(TEM) 126
三、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CSAMT) 127
四、探地雷达(GPR) 128
第三节 地震勘探 130
一、直达波法(透射波法) 130
二、反射波法 130
三、折射波法 133
四、瑞雷波法 135
第四节 声波探测 137
一、基本探测方法 137
二、声波探测的应用 138
第五节 层析成像 139
一、弹性被层析成像 139
二、电磁波层析成像 140
三、电阻率层析成像 140
第六节 管波探测 141
一、方法的优缺点 141
二、基本原理 141
三、外业工作方法 142
四、资料处理与解释方法 143
五、管波探测法解释成果的应用 145
第七节 综合测井 145
一、电测井 145
二、声波测井 147
三、放射性测井 148
四、电视测井 149
五、其他测井方法 150
第八节 物探方法的综合应用 150
第六章 勘探与取样 153
第一节 探槽与探井 153
一、探槽 153
二、探井 153
三、编录要求 153
第二节 钻孔 154
一、钻进方法 154
二、钻机类型及其主要技术性能 155
三、岩石的可钻性及其分类 156
四、泥浆性能指标及配制 158
五、技术要求及编录 159
六、复杂地层钻进要点 160
七、水上钻探 161
八、冰上钻探 162
第三节 取土器和取样技术 163
一、取土器的设计要求 163
二、取土器的基本技术参数 163
三、取土器的种类 166
四、不扰动土试样的采取方法 170
五、取样质量要求 171
第七章 勘探点的测量 172
第一节 基本要求 172
一、测量内容 172
二、测量要求 173
第二节 经典测量方法 173
一、测量坐标的方法和要求 173
二、测量高程的方法和要求 175
第三节 卫星导航测量技术 177
一、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177
二、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与方法 178
三、常用的卫星导航测量技术 179
四、GNSS施测的几个注意问题 180
主要参考文献 180
第三篇 岩土测试 183
第一章 室内试验 183
第一节 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183
一、基本物理性质指标 183
二、黏性土的可塑性指标 187
三、颗粒组成和砂土的密度指标 188
四、透水性指标 188
五、土的击实性指标 189
六、土的承载比(CBR)指标 190
七、土的热物理指标 191
第二节 土的力学性质指标 194
一、压缩性 194
二、抗剪强度 201
三、侧压力系数和泊松比 207
四、孔隙水压力系数 208
五、无侧限抗压强度和灵敏度 209
第三节 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应用 210
第四节 有关土的经验数据 212
一、经验数据(表3-1-19~表3-1-26) 212
二、土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分类 216
第五节 土的动力特性试验 217
一、试验目的和方法 217
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 218
第六节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20
一、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 220
二、岩石的力学性质 221
三、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经验数据 222
第二章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 227
第一节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类型、应用范围和影响因素 227
一、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技术特点 227
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影响因素 228
三、国内圆维动力触探试验类型及规格 229
四、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的适用范围 229
第二节 圆锥动力触探的试验方法 230
一、试验设备 230
二、设备安装 230
三、试验技术要点 230
第三节 试验资料的整理 231
一、触探指标 231
二、触探曲线 233
第四节 试验成果的应用 233
一、利用触探曲线进行力学分层 233
二、评价地基土的密实度或状态 233
三、评价地基承载力 235
四、确定地基土的变形模量 239
五、确定单桩承载力 242
六、确定抗剪强度 242
七、地基检验和确定地基持力层 243
第三章 标准贯入试验 244
第一节 标准贯入试验的测试方法 245
一、设备组成及设备规格 245
二、试验要点 245
三、影响因素及其校正 246
第二节 试验成果的应用 248
一、确定砂土的密实度 248
二、确定黏性土的状态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249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 250
四、确定土的抗剪强度 252
五、确定土的变形参数 254
六、估算单桩承载力 256
七、计算剪切波速 260
八、评价砂土液化 261
第四章 静力触探 261
第一节 静力触探的贯入设备 262
一、加压装置 262
二、反力装置 262
第二节 探头 262
一、探头的工作原理 262
二、探头的结构 263
三、探头的标定 264
四、新型传感器探头 265
第三节 量测记录仪器 266
一、电阻应变仪 266
二、自动记录仪 266
第四节 现场试验
一、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267
二、现场实测工作 267
第五节 成果的整理 268
一、各种触探参数的计算 268
二、划分土层及绘制剖面图 269
三、土层的触探参数计算与取值 269
四、归一化超孔压曲线绘制 270
第六节 成果的应用 270
一、应用范围 270
二、土层分类 270
三、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272
四、确定土的变形指标 274
五、确定不排水抗剪强度Cu值 275
六、确定土的内摩擦角 276
七、估计饱和黏性土的天然重度 276
八、确定砂土的相对密实度和确定砂土密实度的界限 277
九、判别黏性土的塑性状态 277
十、估算单桩承载力 278
十一、前期固结压力或超固结比 282
十二、检验地基加固效果和压实填土的质量 282
十三、判定地震时饱和砂土液化的可能性 282
十四、不同探头贯入阻力与端阻换算 282
第七节 微型贯人仪 282
一、主要技术指标 282
二、试验操作要点 283
三、测试结果的应用 284
第五章 载荷试验 284
第一节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284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84
二、试验要求 285
三、试验资料整理 287
四、成果应用 289
第二节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 290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90
二、试验要求 291
三、试验资料整理 292
四、成果应用 292
第三节 螺旋板载荷试验 293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93
二、试验要求 294
三、试验资料整理 295
四、成果应用 295
第四节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 298
一、试验设备及规格 298
二、试验要求 298
三、试验资料整理 299
四、成果应用 299
第五节 基准基床系数的测定 299
一、直接测定 299
二、间接测定 299
三、基准基床系数的应用 300
四、其他规范的基床系数 300
第六章 现场剪切试验 302
第一节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 302
一、一般规定 302
二、现场剪切试验的布置方案及适用条件 302
三、法向荷载施加要求和方法 303
四、剪切荷载施加方法 304
五、资料整理与计算 306
六、几种野外剪切试验方法 309
第二节 十字板剪切试验 314
一、十字板剪切试验的设备 314
二、十字板剪切仪的技术性能 316
三、十字板剪切试验对探杆的要求 316
四、开口钢环式十字板剪切试验 316
五、电阻应变式十字板剪切试验 318
第三节 钻孔剪切试验 320
一、试验设备及适用范围 321
二、试验方法 321
三、法向压力加压级别与固结时间 322
第七章 旁压试验 322
第一节 预钻式旁压试验 322
一、试验原理及目的 322
二、适用范围 323
三、仪器设备 323
四、试验工作及要求 324
五、资料整理 326
第二节 自钻式旁压试验 329
一、试验原理及目的 329
二、适用范围 329
三、仪器设备 329
四、试验工作及要求 330
五、资料整理和成果应用 332
第八章 扁铲侧胀试验 333
第一节 扁铲侧胀试验的设备 333
一、扁铲测头 333
二、测控箱和率定附件 333
三、气-电管路 334
四、压力源 334
五、贯入设备 334
第二节 现场试验 334
一、试验原理 334
二、现场试验 334
第三节 扁铲侧胀试验资料整理及成果应用 335
一、试验资料整理 335
二、成果应用 336
第九章 波速测试 341
第一节 单孔法 342
一、测试仪器设备 342
二、测试方法 343
三、资料整理 344
第二节 跨孔法 345
一、测试仪器设备 346
二、测试方法 346
三、资料整理 347
第三节 面波法 348
一、测试仪器设备 348
二、测试方法 349
三、资料整理 350
第四节 波速在工程中的应用 351
第十章 岩体原位测试 354
第一节 岩体变形测试 354
一、承压板法 354
二、钻孔变形法 357
第二节 岩体强度测试 358
一、现场直剪试验原理 358
二、现场试验 358
三、资料整理 359
第三节 岩体应力测试 359
一、孔壁应变法测试 359
二、孔径变形法测试 360
三、孔底变形法测试 361
四、水压致裂法测试 361
第四节 岩体原位观测 362
一、地下洞室围岩收敛观测 362
二、钻孔轴向岩体位移观测 363
三、钻孔横向岩体位移观测 363
第五节 岩体声波测试 364
第十一章 地基动力参数测试 364
第一节 地基的动力参数 364
一、地基刚度系数 364
二、地基土的阻尼 365
三、地基土的惯性作用 365
四、地基土的能量吸收 366
五、地基土的振动模量 366
第二节 模型基础动力参数测试 366
一、概述 366
二、测试方法 369
三、数据处理 371
四、地基动力参数的换算 380
第三节 振动衰减测试 383
一、振动衰减测试的应用 383
二、测试方法 383
三、测试资料分析 383
第四节 地脉动测试 384
一、概述 384
二、测试仪器及方法 385
三、数据处理 386
第五节 动三轴试验 387
一、动三轴试验的基本分类 387
二、试验条件的选择 388
三、试验的基本步骤 389
四、试验成果整理与应用 389
第六节 共振柱试验 391
一、仪器设备 391
二、试验方法 391
三、试验成果整理与应用 391
第七节 空心圆柱动扭剪试验 394
一、设备和仪器 395
二、试验方法 396
三、数据处理 396
第八节 弯曲元法测试 398
一、设备和仪器 398
二、测试方法 399
三、数据处理 399
第十二章 土壤氛测试 400
第一节 工程分类及有关概念 400
一、工程分类 400
二、概念 400
第二节 土壤中氯浓度的测定及分析评价 400
一、土壤中氧浓度的测定 401
二、氢浓度的分析评价及防氧措施 402
第十三章 土、水腐蚀性测试和环境水质量测试 403
第一节 土、水腐蚀性测试与评价 403
一、取样 403
二、测试项目及方法 404
三、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腐蚀性的评价 408
第二节 环境水质量测试与评价 417
一、取样 417
二、环境水质量分类 418
三、环境水试验项目和质量评价 418
第十四章 土的热响应参数测试 423
第一节 热物性参数 423
第二节 查阅手册法 426
第三节 室内试验测定 428
第四节 岩土热响应现场试验 429
一、测试设备 429
二、测试原理 429
主要参考文献 430
第四篇 地基评价和计算 434
第一章 设计基本原则和荷载的基本概念 434
第一节 设计基本原则 434
一、地基基础的设计等级 434
二、设计基本原则 434
三、设计表达式 435
第二节 荷载的基本概念 435
一、荷载分类 435
二、荷载代表值 435
三、荷载组合及其在地基基础设计中的应用 436
第二章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438
第一节 数据分析与统计 438
一、统计前的准备 438
二、数据分析与统计 438
第二节 岩土参数的选定 441
一、基本要求 441
二、可靠性估计的理论基础 441
三、岩土参数的可靠性的估值 442
第三节 显著性检验 447
第三章 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448
第一节 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 448
一、自重应力 448
二、附加应力 449
第二节 基础底面的压力分布 449
一、接触压力的分布 449
二、接触压力的简化计算 449
第三节 应力分布的平面课题 451
一、垂直线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51
二、均布条形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51
三、三角形分布的条形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土中应力 452
第四节 应力分布的空间课题 452
一、垂直集中力作用下地基土中应力的Boussinesq解 452
二、矩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 454
三、圆形面积上的地基土中应力 457
四、荷载作用于地基内部的应力分布 459
第五节 非均质地基土中的应力分布 464
一、双层地基 464
二、软弱下卧层顶面的应力验算 466
第四章 地基变形验算
第一节 需验算地基变形的建筑物类型及地基变形允许值 467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的若干规定 467
二、上海等地方性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规定 469
第二节 地基最终沉降量计算 472
一、地基变形计算深度的确定 472
二、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方法计算沉降 473
三、按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 08-11-2010方法计算沉降 475
四、考虑应力历史的地基沉降计算 475
五、大型刚性基础沉降计算 476
六、特殊条件下地基沉降计算 477
七、有限元法 483
第三节 沉降的时间效应 483
一、地基变形延续时间的经验关系 483
二、按K.Terzaghi单向固结理论计算黏性土地基固结速率 483
第四节 计算沉降用表 485
第五章 地基土承载力的确定 492
第一节 地基土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492
一、定义 492
二、有关术语的说明 492
三、确定地基承载力应考虑的因素 492
四、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基本方法 493
第二节 按理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 493
一、按塑性状态计算 493
二、按极限状态计算 494
第三节 按查表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503
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503
二、按公路和铁路规范 504
三、按港口规范 506
四、北京市平原地区 509
五、天津市 512
六、上海地区 514
七、成都地区 516
八、湖北省 519
九、广东省 523
十、广西壮族自治区 526
主要参考文献 530
第五篇 特殊性土勘察和评价 531
第一章 湿陷性土 531
第一节 黄土的成因、时代和分布 531
一、黄土的一般特征 531
二、黄土的地层划分和野外性状 531
三、我国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工程地质分区 532
第二节 黄土的基本性质 534
一、湿陷性黄土的物理性质 534
二、湿陷性黄土的力学性质 535
三、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37
第三节 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540
一、基本概念 540
二、黄土湿陷性评价 542
第四节 黄土地基的承载力 547
一、影响黄土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547
二、黄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547
三、黄土地基承载力的宽度、深度修正 548
四、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桩基承载力 549
第五节 黄土地基的变形
一、黄土地基的变形性质 549
二、黄土地基的压缩变形计算 550
第六节 黄土的动力特性 550
一、黄土动力特性的一般规律 550
二、黄土的振陷 550
第七节 新近堆积黄土 552
一、新近堆积黄土的分布和野外特征 552
二、新近堆积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52
三、新近堆积黄土的判定 553
四、新近堆积黄土的地基承载力 553
第八节 饱和黄土 554
一、两类饱和黄土 554
二、饱和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54
三、饱和黄土的地基承载力 555
第九节 黄土地基的勘察 555
一、对勘察工作的要求 555
二、钻孔内取不扰动土试样的操作要点 557
三、钻探取样时需注意的事项 558
四、室内试验要求 558
第十节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 558
一、基本原则 558
二、地基处理措施 559
三、防水措施 559
四、结构措施 559
五、建筑物沉降观测 559
第十一节 其他湿陷性土 559
一、湿陷性评价 559
二、湿陷性土场地勘察 560
三、湿陷性土的岩土工程评价 561
第二章 红黏土 561
第一节 红黏土的形成和分布 561
一、红黏土的定义 561
二、红黏土的形成条件 561
三、红黏土的分布规律 561
第二节 红黏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562
一、红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562
二、红黏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563
三、红黏土的厚度分布特征与上硬下软现象 564
四、岩土接触关系特征 564
五、红黏土的胀缩性 564
六、红黏土的裂隙性 564
七、红黏土中地下水特征 565
第三节 红黏土的岩土工程分类 565
一、红黏土的成因分类 565
二、红黏土的状态分类 565
三、红黏土的结构分类 565
四、红黏土的复浸水特性分类 566
五、红黏土的地基均匀性分类 566
第四节 红黏土的地基勘察 567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567
二、勘探工作 567
三、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和观测工作 568
四、取样与室内试验 568
第五节 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和地基处理 569
一、红黏土的岩土工程评价 569
二、红黏土的地基处理 571
第三章 软土 573
第一节 软土的成因类型和工程性质 573
一、软土的判别标准 573
二、软土的成因类型 574
三、我国软土的分布 574
四、软土的工程性质 575
五、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576
第二节 软土地基勘察
一、勘察基本要求 580
二、勘察工作重点 581
三、勘察工作量的布置 581
四、试验要求 582
第三节 软土地基评价 583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583
二、拟建场地和持力层的选择 583
三、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583
四、地基变形评价 584
五、地下水与施工 584
六、地基处理 584
第四章 填土 585
第一节 填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585
一、填土的分类 585
二、填土的工程性质 586
第二节 填土的勘察
一、勘察工作内容 587
二、勘探与测试 587
第三节 填土地基的评价 588
一、填土的均匀性和密实度 588
二、大面积黄土质填土的利用 588
三、填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588
四、填土地基的稳定性 590
第四节 填土地基的利用、处理与检验 590
一、填土地基的利用 590
二、填土地基的处理 590
三、填土地基的检验 590
第五章 膨胀岩土 590
第一节 膨胀岩土的判别及类型 590
一、膨胀岩土的定义 590
二、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征 591
三、膨胀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593
四、膨胀岩土的判别 595
第二节 膨胀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变形 595
一、膨胀引起建筑物变形的条件 595
二、建筑物变形的特征 595
第三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勘察 597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597
二、勘察方法及工作量 597
三、室内试验 598
四、野外测试 600
第四节 膨胀土的地基评价 604
一、膨胀土场地的分类 604
二、膨胀潜势 604
三、膨胀土地基的胀缩等级 604
四、膨胀土地基的变形量 604
五、膨胀土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606
六、膨胀岩土地基的稳定性 609
第五节 膨胀岩土地区的工程措施 609
第六章 冻土 612
第一节 冻土的定名和构造 612
一、冻土的定名 612
二、冻土的结构和构造 613
第二节 冻土的分类 614
一、按冻结状态持续时间分类 614
二、按冻土中的易溶盐含量或泥炭化程度分类 615
三、按冻土的体积压缩系数(mv)或总含水量(ω)分类 616
四、冻土的工程分类 616
第三节 冻土的物理力学及热学性质 616
一、冻土的物理性质 616
二、冻土的力学性质 617
三、冻土的热学性质 617
第四节 冻土的冻胀性和融沉性 618
一、季节冻土和季节融化层土的冻胀性 618
二、多年冻土的融沉性 620
第五节 冻土地基的勘察 623
一、季节冻土地区的勘察 623
二、多年冻土地区的勘察 623
第六节 冻土的地基评价 624
一、冻土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624
二、冻土的地基评价 625
第七节 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 626
一、季节冻土地基的设计与防冻害措施 626
二、多年冻土地基的设计 628
第七章 盐渍岩土 628
第一节 盐渍岩土的形成和类型 628
一、盐渍岩土的定义 628
二、盐渍岩土的形成条件 629
三、盐渍岩土的分布 629
四、盐溃岩土的分类 629
第二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性质 630
一、盐渍岩的工程性质 630
二、盐渍土的工程性质 631
第三节 盐渍岩土的勘察 633
一、应着重查明的内容 634
二、盐渍土场地勘探点布置 634
第四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评价 635
一、盐渍岩土的岩土工程评价准则 635
二、盐渍土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635
第五节 盐渍岩土的工程防护和地基处理 638
一、盐渍岩土工程的防护措施 638
二、盐渍土的地基处理 638
第八章 混合土 640
第一节 混合土的特征和分类 640
一、混合土的成因和性质 641
二、混合土的分类 641
第二节 混合土的勘察 641
一、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 641
二、勘探和原位测试 642
三、室内试验 642
第三节 混合土的评价 643
一、混合土地基承载力评价 643
二、混合土的变形评价 643
三、混合土的地基稳定性评价 644
四、混合土的边坡稳定性评价 644
五、混合土地基的评价和处理 644
第九章 污染土 645
第一节 污染土的定义及危害 645
一、污染土的定义和污染作用过程 645
二、污染土的危害 645
三、污染土性质 645
第二节 污染土的勘察 646
一、污染土勘察的目的和内容 646
二、污染土场地和地基的勘察方法及要求 647
三、污染土的试验 650
第三节 污染土地基的评价 650
一、污染土的识别 650
二、污染土的评价 650
第四节 污染土的防治和处理措施 652
一、污染土的防治 652
二、污染土的地基处理 652
第十章 风化岩和残积土 653
第一节 岩石的风化剖面 653
一、风化剖面的划分原则(615)
二、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版)风化岩石的划分(表1-3-6)(615)
三、深圳地区花岗岩的风化剖面(表5-10-1)(616)
第二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勘察 654
一、勘察重点(616)
二、勘探(617)
三、原位测试(617)
四、室内试验(617)
第三节 风化岩和残积土的评价 656
一、风化岩和残积土岩土工程评价的要求(618)
二、对风化岩和残积土评价时应考虑的因素(618)
三、花岗岩残积土与风化岩的划分准则(618)
四、边坡稳定性评价(618)
五、地基承载性能评价(619)
六、地基变形(620)
七、设计施工的准则和措施(621)
主要参考文献 660
第六篇 特殊地质条件勘察和评价 661
第一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61
第一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要求、范围和级别 661
一、基本要求 661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 661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分级和深度要求 662
第二节 地质灾害调查和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666
一、地质灾害调查的重点 666
二、地质灾害调查内容和要求 666
三、地质环境条件分析 669
第三节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670
一、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 670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内容 670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 672
第二章 岩溶和土洞 674
第一节 岩溶发育的条件、规律和程度 674
一、岩溶发育的条件 674
二、岩溶发育的规律 674
三、岩溶发育的程度 675
第二节 岩溶勘察 676
一、各勘察阶段的要求 676
二、岩溶勘察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676
第三节 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处理措施 679
一、地基稳定性评价 679
二、工程处理措施 683
第四节 土洞 684
一、土洞的成因分类、发育规律和形成过程 685
二、土洞勘察 686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和工程处理措施 687
第五节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引起的塌陷 687
一、塌陷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水力作用的关系 687
二、塌陷区勘察 688
三、地基稳定性评价与工程处理措施 688
第三章 滑坡和崩塌 689
第一节 滑坡 689
一、滑坡及其产生条件 689
二、滑坡勘查 694
三、滑坡稳定性分析 702
四、滑坡稳定性评价 703
五、滑坡推力计算 710
六、滑坡防治原则和措施 711
第二节 崩塌 714
一、崩塌产生的条件 714
二、崩塌勘查要点 714
三、崩塌的工程分类 715
四、崩塌区的岩土工程评价 716
五、崩塌的防治 719
六、崩塌的观测和预报 719
第四章 泥石流 719
第一节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分类 719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719
二、泥石流的分类 720
第二节 泥石流有关指标的测定和计算 724
一、密度的测定 724
二、流速的计算 724
三、流量的计算 728
四、泥石流流体的黏度和静切力测试 729
第三节 泥石流的勘察和防治 730
一、泥石流的勘察和评价 730
二、泥石流的防治 732
第五章 采空区 733
第一节 采空区的地表变形特征 733
一、采空区的定义 733
二、地表变形的特征 733
三、地表变形的分类 735
四、影响地表变形的因素 736
第二节 采空区的勘察 737
一、搜集资料 737
二、勘察阶段划分 737
三、地表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738
四、采空区场地的适宜性评价 743
五、防止地表移动和建筑物变形的措施 748
第三节 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和评价 750
一、小窑采空区的地表特征 750
二、小窑采空区的勘察工作 750
三、场地稳定性评价和处理措施 750
第六章 地面沉降 751
第一节 地面沉降规律、特点和危害 751
一、地面沉降的规律和特点 751
二、地面沉降的危害 753
第二节 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 753
一、地面沉降调查 753
二、地面沉降监测 754
第三节 地面沉降预测和防治 757
一、预测地面沉降量的估算方法 757
二、地面沉降的防治 759
第七章 地震 759
第一节 强震区地震效应与抗震设防 759
一、强震区的地震效应 759
二、抗震设防的基本原则 760
三、抗震设防的“双轨制” 760
四、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 763
五、地震影响系数 764
第二节 场地与地基 766
一、建筑场地的选择 766
二、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 766
三、卓越周期 769
四、场地条件与震害的关系 770
五、地基土与震害的关系 770
六、强震区的岩土工程勘察 773
第三节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的震动液化 773
一、砂土液化的基本概念 773
二、影响砂土液化的因素 774
三、液化势的宏观判别与初判 775
四、液化势的微观判定 776
五、液化指数与液化等级 780
六、抗液化措施 781
第四节 断裂的地震效应 783
一、概述 783
二、断裂的地震工程分类 783
三、断裂勘察 784
四、断裂的地震效应评价 784
主要参考文献 785
第七篇 各类工程勘察和评价 787
第一章 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787
第一节 一般房屋建筑和构筑物 787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 787
二、初步勘察 787
三、详细勘察 788
第二节 高层建筑
一、高层建筑的分类 790
二、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 792
三、高层建筑的荷载特点 793
第三节 高层建筑勘察方案布设 793
一、天然地基 793
二、桩基 795
三、复合地基 796
四、基坑工程 796
第四节 室内试验和原位测试 796
一、室内试验 796
二、原位测试 798
第五节 高层建筑地基评价和计算 798
一、天然地基均匀性评价 798
二、地基承载力计算和评价 798
三、高层建筑地基沉降计算 800
四、高层建筑整体倾斜预测分析 800
第二章 动力机器基础
第一节 动力机器种类及其扰力对地基土的作用 801
一、动力机器的种类及其扰力 801
二、动力机器扰力对地基的作用 801
第二节 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和勘察要求 803
一、动力机器基础的设计原则 803
二、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要求 803
三、动力机器基础地基的勘察内容 803
第三节 动力机器基础的地基评价 805
一、地基强度的评价 805
二、基岩地基的评价 806
三、动力机器基础振动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评价 806
第三章 地下工程 813
第一节 人工洞室的勘察 814
一、洞室位置的选择 814
二、勘察工作 814
第二节 人工洞室的围岩稳定性评价 821
一、影响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821
二、围岩稳定性评价方法 821
三、几类特殊洞室稳定性评价中的注意事项 850
第三节 天然洞室的勘察 852
一、天然洞室的勘察 852
二、天然洞室的稳定性评价 852
第四章 水上工程 854
第一节 水上工程的分类及特点 854
一、水上工程的分类 854
二、水上工程的特点 857
第二节 水上工程勘察 857
一、可行性研究勘察要点 858
二、初步设计阶段勘察要点 859
三、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要点 862
四、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注意问题 864
第三节 水上工程的岩土工程评价 865
一、稳定性评价 865
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评价 866
第四节 珊瑚礁 868
一、地形地貌 868
二、岩土性质 869
三、岩土工程勘察 872
四、地基方案 873
第五章 核电厂 875
第一节 概述 875
一、核电厂物项重要性分类 875
二、核电厂勘察设计阶段的划分 876
三、核电厂厂址选择准则 876
四、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主要问题 877
第二节 核电厂对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 877
第三节 核电厂的勘察要点 878
第四节 核电厂厂址和地基评价 884
一、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884
二、可行性研究阶段 884
三、设计阶段 884
第五节 几个专门问题的评价 889
一、能动断层 889
二、设计地震动 889
三、地基土液化判别 890
第六节 核电工程勘察的质量保证要求 891
第六章 线路、机场飞行区和桥涵 892
第一节 线路地基勘察 892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 892
二、铁路路基勘察 901
三、公路路基勘察 905
第二节 机场飞行区地基勘察 913
一、机场飞行区设计要求 913
二、飞行区勘察要求 915
第三节 桥涵地基勘察 921
一、桥涵的设计要求 921
二、桥涵地基的勘察 922
第七章 固体废弃物堆场 925
第一节 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及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925
一、固体废弃物堆场的特点 925
二、固体废弃物堆场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926
三、固体废弃物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927
第二节 垃圾填埋场 927
一、垃圾填埋场的规模和组成 927
二、垃圾填埋场的场址选择 928
三、垃圾填埋场的主体工程 931
四、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932
五、垃圾填埋场的岩土工程评价 935
六、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935
第三节 工业废渣堆场 936
一、工业度渣堆场的组成和规模 936
二、坝址和堆场(库区)的选择原则 936
三、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勘察 937
四、工业废渣堆场的岩土工程评价 941
五、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942
第八章 既有建筑物 942
第一节 既有建筑物的特点 942
一、结构特点 942
二、地基特点 943
第二节 既有建筑物的增载 Ôö²ã¡¢¾ÀÇãºÍ¼Ó¹ÌµÄ¿±²ì 944
一、勘察要求 943
二、资料搜集 944
三、现场调查 944
四、勘察工作布置原则 945
五、勘探方法及技术要求 945
六、室内土工试验要求 945
第三节 资料整理及地基评价计算 946
一、资料整理 946
二、地基承载力评价 946
三、承载力计算 947
四、地基变形分析 948
第九章 罐、塔、仓等构筑物 948
第一节 罐类构筑物 948
一、罐类构筑物的特点 948
二、岩土工程勘察 949
三、储罐地基的变形分析 951
四、沉降和位移观测 957
第二节 塔类构筑物 958
一、塔类构筑物的特点 958
二、岩土工程勘察 958
三、地基变形分析 959
第三节 仓类构筑物和卫星地面站 961
一、仓类构筑物 961
二、卫星地面站 962
第十章 造地工程 962
第一节 概述 962
一、造地工程分类 962
二、造地工程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963
第二节 造地工程测量 964
一、控制测量要求 964
二、施工测量要求 965
第三节 造地工程勘察 966
一、勘察阶段及要求 966
二、勘察手段 968
三、勘探工作布置 969
四、室内试验 970
五、水文地质勘察 970
六、料源勘察 971
七、造地工程岩土工程评价 971
第四节 造地工程地基设计 972
一、原场地地基处理设计 972
二、填筑地基设计 974
三、边坡工程设计 976
四、排水工程设计 977
第五节 造地工程检测与监测 979
一、质量检测 979
二、工程监测 980
第六节 变形计算及工后沉降预测 981
一、地基变形分析 981
二、工后沉降预测 982
主要参考文献 983
第八篇 基础工程与地基处理 986
第一章 浅基础 986
第一节 地基及基础的主要类型 986
一、地基的主要类型 986
二、基础的主要类型 986
第二节 各类浅基础的适用条件及建筑物浅基础类型选择 987
一、各类浅基础的适用条件 987
二、建筑物基础类型的选择 989
第三节 浅基础设计
一、设计步骤 990
二、无筋扩展基础 ¸ÕÐÔ»ù´¡µÄÉè¼Æ 991
三、扩展基础的设计 993
四、柱下条形基础、柱下十字交叉条形基础的设计 994
五、筏形基础与箱形基础 994
六、岩石锚杆基础的设计 996
第二章 深基础 998
第一节 深基础的分类 998
一、深基础的类型 998
二、桩的分类 998
三、桩型选择 998
第二节 桩基勘察要点 1001
一、勘察基本要求 1001
二、勘察工作的布置原则 1001
三、勘察方法的选择 1002
四、勘察评价 1002
第三节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1002
一、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 1002
二、桩基水平承载力 1022
三、桩的抗拔承载力 1024
四、桩的负摩阻力 1026
第四节 桩基沉降计算 1027
一、桩基沉降验算要求 1027
二、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1027
第五节 成桩可能性和成桩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1028
一、预制桩 1028
二、灌注桩 1030
第六节 单桩静载荷试验 1030
一、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1030
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1037
三、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 1039
四、自平衡法静载试验 1041
第七节 基桩检测 1045
一、低应变反射波法 1045
二、高应变法 1049
三、声波透射法 1053
四、钻芯法 1056
第八节 沉井 1060
一、沉井勘察要点 1060
二、沉井下沉验算和沉井基础稳定性验算 1060
三、沉井施工可能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062
第三章 基坑工程 1063
第一节 概述 1063
一、基坑开挖的分类、工作内容和程序 1063
二、基坑工程基本要求 1063
三、支护结构的类型与适用条件 1068
四、信息化施工法和监理 1075
第二节 基坑工程岩土工程勘察 1075
一、勘察准备阶段 1075
二、勘察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1075
三、勘察工作布置 1075
四、室内试验项目 1076
五、水文地质勘察 1076
六、周边环境调查内容 1076
七、勘察报告内容 1077
第三节 基本计算 1077
一、作用于支护结构的荷载 1077
二、土压力 1077
三、基坑稳定性 1083
第四节 支护结构设计 1091
一、放坡开挖、坡面保护与坡体加固 1091
二、土钉支护 1094
三、水泥土重力式挡土结构 1099
四、桩墙支护结构 1102
五、围筒式支护结构 1105
六、锚杆 1106
七、内支撑 1112
第五节 基坑监测 1116
第六节 基坑变形与防治措施 1117
一、基坑变形控制与报警值 1117
二、对基坑变形控制的不利因素 1120
三、基坑变形控制的技术措施 1121
四、应急措施 1121
第四章 边坡工程 1121
第一节 概述 1121
一、边坡工程分类 1121
二、边坡工程安全等级 1122
三、边坡力学参数取值 1124
第二节 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 1126
一、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1126
二、边坡破坏的基本形式 1127
三、边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1127
四、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校核 1140
五、边坡稳定性评价标准 1141
第三节 边坡支护结构上的侧向岩土压力计算 1142
一、侧向土压力计算 1142
二、侧向岩石压力计算 1142
三、岩土边坡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侧向岩土压力计算 1143
第四节 边坡支护设计 1144
一、重力式挡墙 1145
二、悬臂式挡墙和扶壁式挡墙 1147
三、锚杆(索) 1148
四、锚杆(索)挡墙 1150
五、岩石锚喷护面 1152
六、加筋土挡坡 1152
七、抗滑桩 1153
八、边坡工程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161
第五节 边坡变形的控制与工程监测 1162
一、边坡变形的控制 1162
二、边坡工程监测 1163
第五章 地基处理 1164
第一节 换填垫层法 1170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70
二、设计计算 1171
三、质量检验 1173
第二节 预压法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74
二、设计计算 1174
三、质量检验 1182
第三节 夯实地基 1183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83
二、设计计算 1184
三、质量检验 1186
第四节 振冲法 1187
一、原理及适用范困 1187
二、设计计算 1188
三、质量检验 1190
第五节 砂石桩法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91
二、设计计算 1191
三、质量检验 1193
第六节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94
二、设计计算 1195
三、质量检验 1197
第七节 夯实水泥土桩 1198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198
二、设计计算 1198
三、质量检验 1200
第八节 水泥土搅拌法 1200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200
二、设计计算 1201
三、质量检验 1204
第九节 高压喷射注浆法 1205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205
二、设计计算 1205
三、质量检验 1207
第十节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1208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208
二、设计计算 1208
三、质量检验 1211
第十一节 柱锤冲扩桩法 1212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212
二、设计计算 1212
三、质量检验 1213
第十二节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 1214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214
二、设计计算 1215
三、质量检验 1217
第十三节 石灰桩法 1217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217
二、设计计算 1218
三、质量检验 1218
第十四节 组合型地基处理 1219
一、地基处理方法的选用 1219
二、组合型复合地基的设计 1219
三、组合型复合地基的检验 1221
第十五节 桩网复合地基 1221
一、原理及适用范围 1221
二、设计计算 1221
三、质量检验 1224
第六章 现场检验与监测 1225
第一节 概述 1225
一、现场检验的目的与内容 1225
二、现场监测的目的与内容 1225
三、现场检验与监测方法 1226
第二节 基槽 ¿Ó¼ìÑé 1227
一、基槽检验的一般要求 1226
二、基槽的防护处理 1227
三、基槽的局部处理措施 1227
第三节 沉降观测 1228
一、建筑沉降观测 1228
二、基坑回弹观测 1230
三、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 1231
四、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1232
第四节 位移观测 1233
一、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 1233
二、建筑物水平位移观测 1235
三、建筑物裂缝观测 1237
四、建筑场地滑坡观测 1238
第五节 土中孔隙水压力观测 1239
一、观测设备 1239
二、埋设方法 1240
三、观测资料的整理和利用 1241
第六节 深基坑工程监测 1241
一、监测内容、对象与方法 1241
二、监测范围与监测项目的选择 1241
三、监测工作的要求 1242
第九篇 地下水 1247
第一章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1247
一、水在岩土中的赋存形式 1247
二、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 1248
三、泉的类型及其特征 1249
第二章 地下水的性质及分析评价 1251
第一节 地下水的性质 1251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1251
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 1252
第二节 地下水水质分析 1252
一、水质分析种类 1252
二、水质分析表示方法 1253
三、水质分析审核 1255
四、取水试样要求 1256
第三节 环境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1257
一、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环境因素 1257
二、环境水对建筑材料腐蚀的评价 1258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 1258
一、地下水污染的概念 1258
二、污染源与污染物 1258
三、地下水的污染途径 1260
四、地下水污染的调查和监测 1261
第三章 水文地质测试 1268
第一节 地下水流向流速的测定 1268
一、地下水流向的测定 1268
二、地下水流速的测定 1268
第二节 抽水试验 1271
一、抽水试验的目的、方法和要求 1271
二、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1272
三、水文地质参数计算 1273
四、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 1273
五、抽水试验的设备仪器 1278
第三节 压水试验 1278
一、压水试验的目的 1278
二、压水试验的方法和类型 1278
三、压水试验的主要参数 1278
四、钻孔压水试验现场试验 1282
五、压水试验成果整理 1283
六、压水试验设备及要求 1285
第四节 注水(渗水)试验 1285
一、钻孔注水试验 1285
二、试坑注水(渗水)试验 1288
第四章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1291
第一节 渗透变形及其防治 1291
一、流土(砂) 1291
二、管涌 1293
三、接触冲刷和接触流失 1295
四、渗透变形的防治 1296
五、基坑突涌 1297
第二节 地下水对边坡和基坑工程的影响 1298
一、对支护结构物上的土压力和水压力的影响 1298
二、地下水对支护体系中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1301
第三节 地下水对结构的上浮作用 1302
一、抗浮设计基本原则 1302
二、抗浮设防水位的确定 1303
三、地下水对基础浮力的确定 1304
第五章 地下水控制 1305
第一节 概述 1305
第二节 工程降水设计 1305
一、工程降水设计的一般规定 1305
二、工程降水方法设计与施工 1306
三、降水设计计算 1315
四、降水出水量估算 1316
五、降水水位预测 1319
第三节 止水帷幕 1321
一、止水维幕设计的原则、依据和主要内容 1321
二、止水帷幕的设计与施工 1322
第四节 降水对环境的影响与防治 1330
一、降水影响范围与地面沉降 1330
二、防止降水不利影响的措施 1331
三、水土资源保护 1331
主要参考文献 1331
附录 1333
附录Ⅰ 地层符号 1333
1. 地层与地质年代表 1333
2. 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 1334
附录Ⅱ 岩层倾角换算表 1334
1. 剖面方向与岩层走向不一致时的倾角换算表 1334
2. 纵横比例尺不同时的倾角换算表 1335
附录Ⅲ 法定计量单位及其换算 1336
1.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1336
2. 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的换算 1338
附录Ⅳ 国内外岩土工程及工程地质主要相关技术标准目录 1343
1. 国家标准 1343
2. 建筑工程行业标准 1355
3. 城市建设行业标准 1359
4. 电力工程行业标准 1360
5. 水利电力工程行业标准 1361
6. 冶金、有色冶金行业标准 1366
7. 铁道行业标准 1368
8. 交通(公路)行业标准 1370
9. 交通(水运)行业标准 1371
10. 煤炭行业标准 1372
11. 石油行业标准 1372
12. 石化行业标准 1372
13. 化工行业标准 1372
14. 其他行业标准 1373
15.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1374
16. 我国地方标准 1375
17. 国外岩土工程技术标准(部分) 1395
索引 1403
本文来自江城之上投稿,不代表文丁图集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2b34.com/blog/81142.html